close
ECFA協商昨天終告完成,在已知的文本內容中,最值得注意的就是「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」。這是兩岸官方設計「海基會對海協會」這樣的協商平台後,另一個創新協商模式



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如何組成,目前外界所知有限。但如果就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將它比喻成「TIFA的兩岸版」,可以想像,委員會的基本成員,應該是經濟部負責執行對外貿易談判的官員;而每一次開會,再視議題納入主管機關官員。



這樣的機制,反映的是兩岸從二○○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,「兩岸關係」內涵不再只是隔空喊話,而是經貿、交通、文化乃至國家安全等各個領域的議題,不斷地搬上檯面。早年設計的「海基、海協」會單一窗口,已無法滿足新形勢需要。因此,在第五次江陳會簽署ECFA後,將後續協商交給兩岸經濟委員會,應是可以預期的合理分工。


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是,就兩岸而言,經濟委員會的設計固然有其創新性,也有台美的TIFA可為對照,但外界特別是反對陣營也很難不注意到,在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」(CEPA)的過程中,同樣有一個職能類似的「聯合指導委員會」。



如將兩岸經濟委員會和CEPA「聯合指導委員會」相連結,必不為馬政府樂見。CEPA和ECFA畢竟有根本差異:CEPA簽署的前提之一是「一國兩制」;ECFA則立基於台灣做為一個WTO會員應享的權利,乃至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事實。



明乎此,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馬總統要親上火線,數度高分貝回應。



馬政府當前除了持續展現維護國格的意志,陳述ECFA去「CEPA化」的決心,並且搭建好後續的配套機制,應有機會將外界的疑慮降到最低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Y 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